您当前的位置: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 > 公告与新闻 > 财经要闻 >
两年产品经理的自我反思希望给迷茫的年轻人一点启发
发布日期:2023-04-25 浏览次数: 次
刚进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在面对各种职场问题的时候肯定会有些迷惑。本文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产品经理以来的工作经历,希望给迷茫的年轻人一点启发。
前段时间因企业经营问题,需要裁员,心里挺难受的,当天HR约谈完就当天走,也没有补偿,还故意说成是我对业务不熟悉,结束合同,说成是我的不足。
也罢,毕竟也是创业公司,长达六个月的试用期,期间找个原因辞退你,反驳也没什么用。在我的追问中,她的理由也显得很牵强。
一般情况如果是个人能力不足的,上级早该找我谈话,后来上级跟我解释是公司的问题,也有同事跟我说现在公司团队才组建几个月,上一年换过四次团队了。我汗颜,好聚好散吧,都不容易。
这也让我想总结一下工作两年多来,自己做了什么,收获什么,想要些什么,我该怎么去做,我愿意付出多大成本。
不像其他好的产品经理一样,我从最开始做起,只是无意中发现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才抱着尝试的心态试试。到现在,两年多了,对自己的经历做一个反思,总体来说是曲折的,这里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知道难,但也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寻找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工作。
我想先对自己做一个经历的回顾,然后从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客观、理性去描述,1-4点是经历,第5点是反思。
从大学读书到工作,我一直在广州。
我第一次做产品是实习的时候,是我无意中在BOSS直聘看到有这个职位,我学历大专,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但我不喜欢代码,只懂一些原理,困于不知道想做什么时,我无意中发现有产品助理的工作,便投了简历去面试。
一家公司在写字楼,一家公司在住宅楼,我选择去了写字楼的公司,后来才知道,两家都是外包公司。
我这种没学历,零经验的,只会一点axure,就想尝试一下。这年,我21岁。
第一天的工作,产品经理让我测一测一个功能,说按流程图那样走一遍看对不对,我有点纳闷,不是画原型的工作吗?
继续了解,原来产品的工作也包括测试,工作杂而多,公司招的员工90%以上是实习生,而且让这些实习生充当高级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的职称去忽悠客户,居然还要求拿我们员工的支付宝账号在猪八戒网上去刷好评。
公司外包的产品都是自有的产品模板(公司自有研发产品,也是基于在网上购买的项目代码进行改造的),有电商类、直播类、资讯类等,如果当前公司没有客户需要的产品,销售也会接一些,然后让团队想办法搞定,去改。还接了什么区块链炒币的项目,这不,后面听说都凉了。
我记得那一个多月,一个产品经理和四五个产品助理,顶着三四十个产品项目。
有一个项目立项了,产品助理只有三天的时间,去了解产品模板,然后根据销售人员跟客户签合同后约定的、基于原有产品模板改造的新产品需求功能文档,去画新的原型。
记得那时经手的其中一个项目,是O2O配送平台APP,老板以为原有的产品模板就已经是没问题的,到交付前七天才开始立项,才开始让技术稍微改一下就行,后面发现,这个产品一堆BUG,一个又一个的坑,我甚至连产品都没时间了解清楚。
客户来公司,我给客户演示主流程的时候,他说:“之前我们签合同之前你们老板就是给我看的这个,还有不少BUG的,但现在我好像没看到有什么改动,看来公司不重视啊!”听到这句话,我内心崩溃,我一心想做好,但无奈于当前的状况,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回复客户。后面结果怎样呢?客户直接在群里说:要不打官司?
接着这个项目就一直在拖…..
我也逐渐感到困惑,经常加班就是为了测试,但测试又发现更多的问题,反复循环,效率极低。因为产品模板本来就有一堆缺陷,且没人知道还会有多少BUG。项目又这么多,开发怎么改得完?
我离职时反馈,产品做测试去了而不是想需求了,走后公司才开始招测试。
离职后,我才去阅读产品书籍,哦,原来产品经理是这样子的。往下,我开始慢慢走上产品经理这条路。
接着,我去了一家自营+外包项目的公司,自营业务里有是做小程序,面向B端多个行业版本的小程序,有餐饮外卖的、有酒店住宿、有旅游的,有十多个小程序,但都未成型,当时属于新项目,也是拿以前的旧产品模板来改,问题很多,连功能都未形成闭环的,BUG也多。
外包项目是帮人保公司做的APP,人保公司想法比较多,版本大概规划了六七期,我负责了第一期的项目。再加上小程序,我负责两个项目。
小程序项目一开始只有简陋的模板,功能不完善、未闭环、BUG多。后来领导从二十多个版本当中挑了七个先去完善,到最后只先完善一个小程序,因为研发人员只有一个后端一个前端,在有限的资源去权衡,只能先弄好一个小程序。
我开始去寻找其他公司做得比较好的小程序,研究他们的小程序是怎么形成业务闭环的,逻辑该怎么走,同时测试寻找BUG,因为公司暂时没招测试(其实测试也是熟悉产品的好办法)。
我遵循着先满足基本业务功能,再考虑深入做细,但无奈开发进度太慢,无法快速完善,毕竟竞品已经成熟完善,而我们只是搭好了框架。
而外包项目,才是让我真正感受到由0到1的项目,最开始是由上级收集了一些客户的想法,然后我负责后,继续调研,收集客户需求,并汇总,然后画脑图、流程图、画前后台原型,然后跟进开发,不断完善,如期交付了第一版本。
这两个项目我练习了产品的基本功,对接销售团队的需求,逐渐理解了产品经理的软硬能力。不足是还不够主动沟通,项目的跟进也不够,工作流程的不规范也没有主动去改善,影响效率。这些其实也是产品需要认真做的事。
但离职是因为上级的为人处世很让人难受,经常会说一些幼稚难听的话,涉及个人生活。他只比我大两岁,当时是23岁,我跟别的同事说过后,也表示这样说话不妥。我承认他专业能力强,但做产品也该有同理心,在他人的角度想想吧。离职后,我后面想起来,其实应该跟他反馈的,而不是选择逃避。之后,我再没遇到这样的上级。
前两份工作都比较短暂,还属于学习的阶段,缺点是不够主动,沟通也比较少,学到的知识没有很好地归纳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主动地寻求提升,开始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源于对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焦虑、对自身能力的不满。
我继续找着产品工作,进入了一家做海外陌生社交平台的公司,职位还是产品专员。社交产品上线了一年多,上级产品经理是在做这个社交产品时由开发转的产品,产品经验不多。
而工作流程一样很乱,需求的收集、优先级、跟进,原型的管理、规范等都是很混乱的,导致一开始,需求开发中技术提问,我都不知道是谁提的需求。后面我主动提出完善,并上网查阅,编写了产品的工作流程规范,让工作比较有序进行。
好一段时间需求都是后台的完善,活动类需求较多,比较少新功能上线,很少用户数据可查看,哪怕用户发的消息和图片我都没有权限查看,也发现产品经理不自己分析需求,直接给我们产品专员收集并处理,想请教方案做得好不好,他更多的只是在界面和体验好不好、技术能不能实现的角度去说。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社交产品九成以上的聊天内容都是色情的,我才想起有一次产品经理给我讲逻辑,打开一张图,弹出的是色情图,尴尬至极。
这种产品,锻炼的机会可想而知,产品经理的水平也可想而知,后面慢慢失去了动力,也跟上级谈过话,离职走人。
这段时间,还是继续认真做着需求、画原型,策划一些转化活动。在业余时间看书籍和公众号学习,也会去体验其他社交产品。
当时,产品很暴利,一个月几百万RMB利润,日活才一千多个用户的聊天,因为是面向海外,美元支付,且人力成本在国内。现在听说又开发了两三个新的社交产品,有抄袭的,然而没有起色。
离职后,我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听到师兄安利拍抖音,我们三个人凑了一万块,短视频走起。我们目标定了两个月能火几个视频,然而过程中我们却乏资源,也不够高效,拍摄内容也冷门,各种内外部因素,很快失败了。
受到了打击,也接近了年底,不好找工作了,朋友便让我尝试去做阿里巴巴国际站的销售,说很锻炼人,但后来才发现我并不合适做销售。
离开产品岗位半年,我才真正感受到每份工作的不易,创业的不易。我也反思为什么当初没继续做产品,投入进去理解业务,熟悉产品,提升个人能力,而去搞短视频、做销售。
年轻人,想法太天真了,好在付出的成本不大。至此,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做回产品。
接着,就是上一份工作,疫情期间找工作,我没有太多选择,我只能一边工作,继续锻炼自己能力,看书籍、公众号,自己也写公众号,有输入有输出。但没多久,公司就裁员了。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角度反思自己
能力方面,这两年多里,我做了两年的产品,不断阅读书籍和公众号,加上半年的短暂的创业和销售,都不同程度的锻炼着我的个人能力,虽然未能体验到用户量大、做深做细、有完善数据体系的产品,也未积累较多的业务经验,但产品的软硬能力我都有一定的掌握。
不断地输入输出,现在的我,更好地理解了用户、企业、产品;理解了效用、边际、成本、供需定律;理解了需求的本质、价值、决策;理解了人的认知有偏差,其实许多人存在着片面的观点和不理性的争论;理解了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等等。
特别是看了俞军老师的产品方法论时,再结合我之前经历,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认知。我心里的疑惑,在书籍找到了答案。
金钱方面,大学刚出来时,只想选择金钱较高的,现在更注重经验的积累、个人能力的提升、人脉的积累,这些才是能让自己有价值的。因为两年多断断续续的工作,也未能赚到什么钱,更多的是打基础。
零基础时,没有选择行业、公司规模,更多的是去学习、试错,认真去思考、锻炼,能收获不少基础能力。
但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力的提升就会受限于外部环境,环境不好,边际效用会降低,而选择和时间就变得更加重要,产品经理是个重行业经验的职位,一旦选择了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就可能不适应了,除非能力极好,能快速适应。
工作后才意识到,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要提高自己的边际效用,选择好的行业、高成长性的产品,产品氛围好的公司,都是因素之一,不过大多数都是可遇不可求,做好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扎进业务去提升,后面有更好的机会也做不来。
一个人在广州租屋生活,家虽然在广东省内,但没有互联网公司,只能在广州工作,也深深感受到异地的孤独。
在广州生活成本是较高的,基本都是月光族,很多刚出来的年轻人可能连生存都是个问题。我回趟家两三个小时还比较近,那些外省独自来打拼的奋斗者们,估计连家都难回,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很高,放个假可能一天都用在来回路上。
要考虑到以后成家立业,以后的生活,就必须做出权衡,我要在广州得到什么?我给自己多少时间得到它?如果不行,我是否应该回家或做别的工作?我为了得到它,愿意付出多大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又考虑了多少?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在工作后,我才有思考这些内容。在异地工作且迷茫的心理,只有工作后才会懂。每个人都不一样,他所拥有的金钱、人脉、能力都深深影响到自身的生活。
像我这种出身普通家庭的,独自一人打拼,没有金钱、人脉,现在23岁,我已经有一定产品基础,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行业和公司,继续做产品工作,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为了得到它,我会把自己扎进业务里面钻研,减少晚上和周末不必要的娱乐消遣的时间,把时间用在更有利于提升自身上,定期反思,看和写公众号。另外还得锻炼身体,让自己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健康很重要。
回过头来看,我也见过自以为是的领导,见过很多不理性的争论,这很正常。
首先信息获取时很难全面,也会失真;其次,即使你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时人也会选择性理解信息,那就是产生认知偏差。如果不理性的、多角度去分析,就认为自己结论是对的,认为功劳是自己的。其实很多内外部因素,你也很难判断,而这些也是成本,经历过这些事,我变得更加理性、虚心。
趁还年轻,我会继续寻找方向明确的道路上奋斗,以上的反思,是建立在我现有的认知去描述,阅历较少,说得不好,还请指教。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定期反思一下,谦虚点、理性点,不管做得好或不好。